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对于没有社会经验,缺乏创业资金的老员工来说更是如此,因此,在创业的额过程更要多加注意,只有这样,才能使创业之路走起来更加顺畅。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员工投入到创业大军中来,有些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,有些是为能够更好地生活,无论是哪种,对于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,因此,只有选择最易成功的创业模式,才能尽量减少创业失败的风险。
“如何成就一名老员工创业者”,结合自身的三次创业经历,我对老员工创业者做了五点分享:
一.创业是修行,不是做学问
什么样的人适合于创业?如何才能创好业?说起这些话题,很多人都头头是道,企图概括出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来给大家指路。然而当我们去细究这些谈话时,却发现这些谈话往往披着浓厚的学术色彩,偏重于方法论的谈论。
创业,是修行,不是做学问。修行,重在实践与行动,在修行中体验、见证与感悟。做学问,则往往是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方法,来指导大家。诚然万事皆有学问,然创业的学问重点不是在方法上。就如同宗教信仰,要去修行,而不是读宗教学的书。如果你总是在读一些宗教学的书,讲一些宗教的道理,而没有真的去“信”,实际是无法真正理解信仰,也无法真正通达神灵的。许多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“理解后才会去信仰”,不知道“信仰后才可能理解”,导致始终与神灵无缘。创业也是一样,一些人总是想搞清楚什么是创业、该如何创业,期望把创业的学问研究透再去创业,最后是一直没有创业。
听说不少高校都打算开设创业课程,还有的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训练营,有一些还推出了创业MBA、创业研究生课程。在我看来,这些创业学课程如果不是围绕行业特征、产品策划和团队建设来进行的话,则只是成功学的翻版。
二.打消“第一桶金”思维
今天不少同学感兴趣于几位嘉宾的“第一桶金”,追问他们是怎么挣来的。老实讲,我本人是没有挣过第一桶金的感觉。凡是说第一桶金,指的是早先开展的某项业务,在极短的时间内赚到了相当可观的一笔钱,再用这一笔钱发展出了一个更大的事业,才会称那笔钱为第一桶金。我曾经有过几次快速赚钱的经历,但是那些钱很快又还给了市场,早些年每次再起头做新的事情的时候,并不是倚仗曾经赚来的钱,大多是还是靠白手起家,甚至是借款起家,没有第一桶金。至于现在创业津梁的创投资金嘛….呵呵,劳动所得。
我也不推崇“第一桶金”文化,不建议同学们对第一桶金那么感兴趣。因为崇尚第一桶金就是在崇尚成功学,崇尚不择手段地快速爆发,并且在骨子里并不是喜欢当前创业的项目,只是想借这个项目谋得一笔钱,然后转型做心目中另一个“又红又专”的事。要创业,就一定要选择自己愿意为止终生付出的事情来做,才有可能做好,定义为过渡性的事情,一般都做不好的。何况,我们这些草根阶层的创业者,起点低、底子薄,如果能够找到一项事情,即能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坚持,又能养活自己,就已经相当伟大了,对于赚得“第一桶金”,少些期待会更加务实。
三.初创企业的早期股权结构无定式
初创企业的早期股权结构如何才合理?在这个问题上,没有标准的答案,创业者,对于公司的股权不能不当回事,也不能太当回事。美国知名杂志撰文说,19世纪以来,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,不是飞机、汽车、电脑或手机,而是“公司制”。说不能不当回事,就是创业者按照“公司”的理念来办事才是正道。按公司的理念在本质上就是公司法人和股权治理结构。企业初创期合理的股权结构安排,会有利于长期发展和灵活扩展。有不少企业也是因为股权结构分散,或者过于集中、股东矛盾等原因导致失败的。
说不能太当回事,就是创业者要正确地根据公司性质与估值来合理划分股份,不能想当然。股权结构设计上来说,初创企业有两种类型,一种是技术创新型企业,往往创始人团队无型资产价值较高,应保持占有60-70%股份启动创业,财务投资人不宜超过30%股份比例,并适当预留一部分股权作为员工激励。另一种是资金占用型企业,比如房地产开发、加工厂、实体店之类的,创始人团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运营管理上,技术含量有限,无形资产价值也有限,也很难形成技术壁垒,主要还是靠资本的力量来推动发展,这种情况下一般投资方会占有很大的股份额,管理团队可能拿一个10-20%的股权激励就不错了。也就是说,并不是每一个项目上创业者、管理团队就一定占大股份的,要看项目而设定。
四.创业不伟大,也不卑微
对于老员工来说,创业就是那么回事,创了就创了,没创就没创,算是命运的一种选择吧。不管对于创业的同学来说,还是没有创业的同学来说,都不必讲太多的大道理、必然性或者光环论。
创业,不是一个什么伟大的事。也许成功的创业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伟大。其实,谋好一份职业并能胜任,也是一样伟大的事。同样,创业也不是什么卑微的事,哪怕找不到工作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己创业,也很正常正常。创业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,就算是创业失败了,你的经历一定很有含金量的。
我觉得,很多老员工创业,真正挽起袖子来干时,实际上还是那股子傻劲,并不是一个从战略到规划,从理性到辨析的过程。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,现在想想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创业时都觉得好笑,想不通自己怎么就开始了,那时怎么就想到在《安徽广播电视报》是打了个广告,然后就赚了几十万元钱,最后懵懵懂懂地亏空欠债收场。也就是说,老员工创业,大多数还是想当然地开始的,许多人会经历很大的挫折。也有一些人会闯上狗屎运,然后相当地兴奋,折腾上一段时间,伤痕累累地收场。
与之不同的是,对于有了几年工作经验,或者有个创业经历的再创业者来说,往往创业是为了实现梦想,这时候管理意识和经营理念也大大增强,一般都会由目标驱动,通过计划来掌控,以成功的模式来引导发展。而大些有了大成就的人,他们的创业则更多是使命感,是认为存在有那么个事,比较适合于自己去做,通过做这个事来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成就感。
五.成功到底要多久
每一个创业者,无论是不是老员工创业者,都怀揣着成功的梦想,都是在追求成功。然而,创业的红旗能够打多久,距离成功的路到底有多长,真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。
我常常说,成功往往就会在不经意的转角处,是说创业者的成功,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,都会面临一些难题,面临一些重大的困难。这个时候最是考验创业者,往往也是成功的试金石。啃啃硬骨头,拿下这些难题,企业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又成长了一步,离成功就会更近一步。
也许,我们创业的路上,永远都没有成功的感觉,只会是一路相陪的挫折感和完成一个任务后的成就感,这可能就是创业,这可能就是生活。因此,创业并不仅仅考验一个人的成功观与事业心,更考验一个人的生活观。